三松堂全集 冯友兰 16册
《三松堂全集》是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,作者是冯友兰。
《三松堂全集》详细目录 · · · · · ·
第一卷:收《三松堂自序》、《西洋哲学史》。《三松堂自序》1984年1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,1985年校勘后收入全集第一版,1996年再次校勘后收入全集第二版。《西洋哲学史》系冯友兰先生1923年至1925年在开封中州大学任教时的油印讲义,今存三松堂,惜已不全,从未出版,全集第一版亦未收入。现经李春平整理、校订,收入全集第二版。
第二卷:收《一种人生观》、《人生哲学》、《中国哲学史(上)》。《一种人生观》1924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,全集初版、二版皆据此版本进行校勘。《人生哲学》192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,全集初版、二版皆据1928年商务印书馆第三版进行校勘。《中国哲学史(上)》1931年2月由神州国光社出版,1934年9月又由商务印书馆与《中国哲学史(下)》同时出版,有修改。全集初版、二版皆据商务本进行校勘。《原儒墨》等七篇原作为《中国哲学史(上)》附录,于全集初版时收入本卷,现皆移置全集第十一卷。
第三卷:收《中国哲学史(下)》、《中国哲学小史》。《中国哲学史(下)》1934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。全集初版、二版皆据此版本进行校勘。《中国哲学小史》1933年12月作为“百科小丛书”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,全集初版、二版皆据此版进行校勘。《秦汉历史哲学》、《答张荫麟评〈中国哲学史〉》原作为《中国哲学史(下)》附录,收入本卷初版,现皆移置全集第十一卷。
第四卷:收录了“贞元六书”中的《新理学》、《新事论》、《新世训》和《新原人》四部分内容。
第五卷:收录了“贞元六书”中的《新原道》(一名《中国哲学之精神》)、《新知言》和《南渡集》上下两编,以及附录中介绍的张荫麟、朱光潜和孙雄曾的新理学等内容。
第六卷:收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、《中国哲学史史料学》。《中国哲学简史》是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的中文本,涂又光泽,1985年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。全集第一、二版对此均有校订。《中国哲学史史料学》原名《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》,1962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全集初版时略有修正、补充,著者定名为“中国哲学史史料学”。全集第二版作了新的校订。
第七卷:收《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》。本稿是由60年代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第一册、第二册合成。第一册出版于1962年9月,旋于1964年9月出修订本,全集系据修订本重排。第二册出版于1964年6月。80年代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头重写的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,著者遂将60年代的这两册合称“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”。全集第二版对《试稿》作了校订。
第八卷:收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修订本第一册、第二册。第一册1982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,第二册1984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全集初版、二版均对等一、二册作了校订。
第九卷:收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第三册、第四册。第三册为80年代修订本,1985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。第四册为80年代新写,1986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全集初版、二版均对第三、四册作了校订。
第十卷:收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第五册、第六册和第七册。主要讲述了“通论道学”、“颜元对于道学的批判”、“和中国现代革命”等内容。
第十一卷:为《哲学文集(上)》,收原《中国哲学史补》所收各篇及1948年前的其他单篇哲学论文。全集初版共收六十三篇,第二版抽去其中十五篇(一篇已收入《南渡集》,故删去,其余十四篇分别移置全集第十四卷之《杂著集》、《书信集》、《译著集》),另收入十七篇,共计六十五篇。第二版对所收各篇均作了校订。
第十二卷:为《哲学文集(中)》,收《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》、《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》。《初集》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第二版,《二集》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6月第一版。全集初版、二版对所收各篇均作了校订。第二版抽去《传教士林乐知、李提摩太的思想——帝国主义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工具》一文(因与哲学无关,故移置全集第十四卷《杂著集》内)。
第十三卷:为《哲学文集(下)》,收1949年后未收入《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》与《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》的单篇哲学论文。本卷初版共收六十六篇,第二版抽去其中七篇(五篇与其他篇内容重复,故删去,余二篇分别移置第十四卷之《杂著集》、《书信集》内),新增二篇,共计六十一篇。对所收各篇均作了校订。
第十四卷:收《教育文集》、《杂著集》、《诗词楹联集》、《书信集》、《译著集》、《全集闰编》。全集初版原有《三松堂教育文集》、《三松堂杂著》(原均在全集第十三卷)、《三松堂诗词》、《三松堂全集闰编》(原均在全集第十四卷),第二版对此四部分重新作了校订,各部分篇数也有所增加。《书信集》、《译著集》为第二版新增。 另:《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》。本谱体例、首时事,次谱文。时事首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大事,次记哲学大事,俾明谱主事迹、著作、思想产生之时代氛围、社会背景。谱文按年、月、日次序排列。其无日可考者,以“是月”记之;无月可考者,以“是年”记之;其无年可考者,则舍之。谱文除载谱主事迹、著作、思想、交游、书函外,亦载他人对谱主之介绍、研究、评论、批判,俾明谱主一生之际遇及其著作、思想之影响与反响。